威高“密码”

日期:2017-06-06

难以想象!一个一开始并不起眼的乡镇企业在短短的29年时间里,竟能发展到如此巨大的规模——

2万多名员工,生产的医疗器械和药品500多个品种、8万多个规格,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达80%以上。

近年来,屡屡打破国外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强势垄断。目前,拥有发明专利150多项,自主知识产权产品600多项,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达80%以上,其中120多种达到国际先进、国内优秀水平,100多种打破国外垄断,为政府和国内患者节省医疗费用3000多亿元。

更让人震撼的是,企业产品强势进入欧美市场,刮起一阵阵“中国旋风”。

日前,记者来到这家企业——威高集团,探寻威高成功背后的密码。

■密码一:质量优先

医疗器械行业,是高风险、高附加值的行业,人才配备、制造能力是基础。“威海,在当时并不具备这个基础。我们是误打误撞走到这条路上来了。”陈学利回忆说。

1988年5月8日,身为威海市田村镇福利院长的陈学利,借来2.5万元税务周转金,创办了一家生产输液器的小厂。这家并不起眼的小厂,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魄力,就此开始扬帆起航。

就在建厂当天,陈学利就确立下了“开拓、创新、求实、巩固”八字方针,他想得很清楚,一开始的要求就要定得比别人高,不能随波逐流,不然走不远。“开拓创新,求实,一定得实实在在,把质量搞好。巩固住,别今天热了,明天冷了,要持续不断的改进。”

29年来,威高始终遵循着这8个字。而在这29年里,许多医疗器械企业昙花一现,倒下了一批又一批,原因多种多样,但追根究底还是倒在质量上。

在威高,有一个理念深入人心:“10000-1=0”,一种医疗器械,只要有1个出现质量问题,或许这只是很细小的部分,但是,这对于患者而言,则会对生命造成百分百的危害。而折射到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商的话,信誉度则百分百受损。“一定要知道你所做的医疗器械,它是治病救人。没有病谁去打针,谁去开刀,所以一定要做好的质量,要有良心。所以,威高的企业文化,摆在第一位的是良心。良心靠什么,质量!”陈学利举了一个例子,“我们研发的可降解心脏支架,360天降解,如果260天呢?医疗事故!460天呢?医疗事故!我们的产品是要能够救死扶伤的,质量是第一位的。”

为此,威高不计成本。集团公司、分(子)公司、车间层层监督,车间、班组、工序道道布防,强化责任,严格管理,人人都有否决权;原材料入公司、入库、生产、出厂,环环都有否决权。29年来,“质量第一”这根弦从未松动。即便在资金断流的困难时期,威高提出了“宁肯停产,也要诚信”的口号,确保用高质量原材料生产高质量产品。

借用科技保证质量,也是威高确保产品质量的利器。早在1991年,威高就建起了质量检测中心,10多年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。2003年,检测中心通过了国家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认可,其出具的检测报告具有国际效力,可获得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承认。值得一提的是,检测中心虽然已具备来样检测的条件与实力,但至今未接过一单外边的生意,只检测企业内部的产品质量,为的就是“不分神”,做好产品质量检验进、出口把关。

■密码二:自主创新

看病贵,为何贵?

一个原因不容忽视:几十年来,中国相当一部分中高端医疗器械依赖进口,跨国公司依靠其先进技术,垄断市场和价格,导致国内患者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治疗费用,更有不少患者只能放弃治疗。

“以前国内的心脏支架全部依赖进口,价格每支达到4万多元,加上昂贵的手术费用,普通患者无力承担,是‘富人手术’。威高把产品做出来,现在价格降到了万元以下,并且效果相当。”在威高产品展厅,陈学利介绍时感慨万千,“不自主创新怎么行,费用降不下来,老百姓还是看不起病”。

于是,一个理念根植于心: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和根本出路;一个硬指标恒久不变: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5%作为研发经费。

秉承这样的理念,威高建立创新体系,先后建立了国家“863”产业化基地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、院士工作站、国家工程实验室、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;产学研合作,借智借力,与中科院及所属研究所、301医院、第三军医大学、哈工大等单位共建研发机构。

成效十分明显。2009年,威高因“聚烯烃材料的化学与生物改性及其大规模应用”项目获得了科技部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;2012年,因“输入与介入类医用耗材制备新技术及其大规模应用”项目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。

不仅如此,2007年以来,威高在美国、日本、德国等多个国家建立了研发中心,从事血液净化、医用针及制品、介入器材、人工心肺、医用耗材等方面的研究,直接吸收国外医疗器械的新技术,提高了技术支撑能力。

一个个填补国内空白的医疗机械、一项项打破国际垄断的专利技术,给千千万万的患者带去福音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。以聚砜膜透析器为例,2009年上市打破国外垄断后,价格比国外降低了30%以上。自2011年开始,威高集团成为卫生部批准建立血液净化透析中心的企业,威高透析中心全部使用威高自主研发的透析机、透析器、透析用药和管路,让患者每年节省了大量费用。患者在医院每次透析费用需要450元左右,在威高的透析中心仅为290多元。患者每周需要透析三次,年可降低透析费用24000多元。

然而,创新并不是漫天撒钱,还得注重管理效能。这些年,威高在实践中,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体系,制定了《研发管理制度》,从产品的立项到研发产品的验收,对整个过程进行规范管理。每月,公司都要召开一次研发项目工作汇报会,合理调配研发资源,并加强计划控制,合理使用研发经费。

29年矢志不渝,使得威高走出了自主创新的“威高速度”。然而,陈学利还嫌不够快,“我们现在赶上国外了,而明天人家又创新了,我们必须不断创新,才能跟上步伐,才能与时俱进”。

4月19日,李克强总理来到威高集团,他对研发人员说,我们发展的目的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,医疗健康产业需求巨大,希望你们用更多质优价廉安全的产品带动降低医疗耗材价格,让群众更大受益。

 这是总理的嘱托,也是陈学利最大的心愿。

■密码三:员工优先

2001年年末,威高投资的新工业园上马。正当威高准备大干一场时,一场大火,把一切烧个精光。

大火从早上8点一直烧到晚上9点。灭完火,精疲力尽的陈学利从工厂走回办公室,五六百米的马路上,挤满了工人。“那天天飘着雪,刮着西北风。工人们顶着风雪,要和企业共渡难关。”陈学利至今记忆清晰,“工人们太让我感动了。当时都想干脆关门算了,都50多岁了,还折腾什么,但看到他们坚决跟随,没多想就又扑进去了。”

工人们不离不弃,“过完年回来,一算,除了3个回家结婚没回来,其他人都回来了。”这场大火烧出了凝聚力,仅仅4个月,威高东山再起。这场火,也让陈学利更坚信:“你用良心对待员工,他就用良心对你,你对他诚心,他就对你忠心。”

不仅仅是陈学利,在威高管理层,一个共识是,员工要摆在优先的位置,他们深知“没有精雕细琢的员工,哪能有完美无缺的产品”,不能让员工有后顾之忧。于是,没有房子,威高拿出十几亿建房分给员工,员工进公司3年即可申请住房,工作15年即可拥有产权;没有车子,威高买了上百辆大巴接送,员工永远不用担心没有座位;没有活动场所,威高立即腾出1500平米的办公室,建成员工文娱中心;没有文凭,免费送去高校培训……

一个企业要发展,在利益分配和福利上,就必须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,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。“威高虽然是股份制企业,但股东从来没有利益最大化,钱都留给企业扩大生产规模,留给员工盖房。这一点上,我们认识。”陈学利说。

   除此之外,威高还有一套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,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:对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,授予标兵荣誉称号,不仅给予一次性奖励,还在股份分配上奖励期权股;新产品按计划研发并投放市场后,研发团队根据三年内的销售情况,可获得一定比例的奖励……

高福利待遇以及良好的用人机制,人才自然纷至沓来。每年年初,许多企业都会碰到用工荒,这种现象在威高从来没有出现过,反而是为进威高而挤破脑袋;以前是威高到跨国公司挖人才,现在是他们来威高挖人才。

4月19日,李克强总理在听完陈学利的介绍后,新解“威高”二字:“威高”这名字起得好,企业有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,是两面威风,今后要做到更多品种及规格、更高的质量,达到四面威风,未来要威风八面。

另一番新解是在威高的英文名上,Wego(我们一起走)。风风雨雨29年,是威高与中国医疗事业风雨同行的29年,也是与千千万万用户、患者携手相伴的29年。未来很长的路,还将并肩同行。


Copyright 威高集团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47号 鲁ICP备14005520号-3      北京家恩德仁医院